P64~65〈影│本Reading〉文章中,因編輯疏失缺漏部分文字,完整全文如下,文中穿插之粗體字,為引用自鄭愁予〈如霧起時〉全詩。特此更正。

如霧起時劇照-2.jpg

影│本 Reading  如霧起時 鄭愁予
文字─麥哲倫 圖片提供─目宿媒體


“如霧起時的年代,我們讀鄭愁予,我們以詩寫史。”

如果說,我們的年代,因為是個尚未完結的進行式,沒有蓋棺論定的歷史可寫。如果說,我們的年代,因為高速巨量的資訊交織也真也假的情潮,沒有新鮮事可言也就沒有什麼是過去的歷史。如果說,我們的年代喜歡感覺多過尖銳沈重的歷史。如果說, 我們的年代,是個以詩寫史的時代……

 我從海上來,帶回航海的二十二顆星

鄭愁予是海上來的詩人。不僅僅是因為世襲軍旅家庭的背景、隨國民政府渡海遷徙來台的早年,也不只是飄洋過海赴美求學、教書、落藉的後來,還有作為鄭成功第十五代裔孫彷如宿命般的悠長淵源,以及他將對海上情懷的關注深入詩作。即便是總結以上全部,也不能盡述為什麼鄭愁予就是那個海上來的詩人。那是一種直覺,帶點執拗任性地情感連結,閱讀鄭愁予詩、懷想其人,就是海。

 你問我航海的事兒,我仰天笑了……

作為一個普通讀者,最想要知道的,永遠都是那被看到的創作,字裡行間隱藏著的沒被明說的動機。遇到了什麼樣的誰、交會出怎麼樣的事,於是有了我們讀到的鄭愁予詩。在為數眾多的創作裡,軟語低訴澎湃愛戀是鄭愁予最為人熟悉的形象。然而,有種解釋說,在情詩的底蘊之下,包裹的是家國情操,以及對族群的時代關懷。

而詩人勃發的那個年代,是個關於定義征戰的沸騰年代。

詩壇正哄鬧著現代詩論戰(又稱「第二次新詩論戰」、「關唐事件」),現代派詩群(鄭愁予、楊喚、林泠等)、藍星詩群(余光中、覃子豪、羅門等)、創世紀詩群(洛夫、張默、瘂弦)之間筆戰不休,也開啟現代詩史上最百花齊放的一頁。詩人們寫詩,寫詩的定義,寫自我,也寫下如今我們朗朗上口的經典。同時, 戰後的五、六○年代,八二三砲戰、保釣運動、中美斷交,大時代的事件洪流推著人們義無反顧地往前走。

既是時代的人物,鄭愁予沒有在任一個戰場裡缺席,激越而坦率地捍衛信念,也許,詩是他的武器,也許,詩,是他的慰藉。「在動亂時代,一般文人,必須用最精練的文字表達濃烈情感,這是詩產生的條件。」
存在於「之後」的我們,有幸讀到華偉詩蹟,那是鄭愁予留存當下的史蹟。或許作為一個讀者,擁有的最大權力,就是將詩變成自己的,曲解成自己想要入心的模樣。倘若真要執意追究彼時創作的動機,詩人會否真要仰天笑了?

 如霧起時,
 敲叮叮的耳環在濃密的髮叢找航路;
 用最細最細的噓息,吹開睫毛引燈塔的光

無論寫詩寫史,鄭愁予都有筆跡,獨特鏗鏘,自有其位置。

約莫如此,陳傳興導演以詩人為題的紀錄片《如霧起時》,選擇將鄭愁予的個人生平,與現代詩發展歷程緊緊相繫,既是時間的吻合,也是情感的震盪,更是互為因果的命運與共。破題的第一幕,導演重現了早年友人燒毀詩人第一本詩集《草鞋與筏子》的景象,塑造出「史」的壯闊,以及「詩」的氛圍,對於熟悉這段軼事的觀眾來說,這更是直陳鄭愁予其人其作的重要關鍵時刻。詩集寫於來台之前,青春昂揚的字句,加上逃難路途上所見所感,主題充滿社會關懷、左傾的熱血思想。而隨著詩頁化成灰燼,我們所熟讀的鄭愁予詩,於焉成形。

「飄泊,是我的基本性格。所謂鄉愁,不見得在人類生存的地方,而在我們的靈性。」那些扣人心弦的多情短句,給了詩人一種耽美的浪子印象,也給許多旁觀讀者的風流,於茫茫人世沉浮中,指引出航向。

 赤道是一痕潤紅的線,你笑時不見
 子午線是一串暗藍的珍珠
 當你思念時即為時間的分隔而滴落

關於飄泊。

飄泊也許不需終點,然而,總有個起點,那起點,許是家鄉。時間恆流動,一站一站地走過的那許多空間平添無常,穿行詩海的鄭愁予鄉關何處?

隨著《如霧起時》的走鏡,我們看見了詩人的時代、詩的誕生,那些寫史的故事。可恰如我們最容易捕捉到的鄭愁予,影片裡最滾燙地熾灼記憶的,是詩人真實的情。

儘管為了流派,曾經如何激辯、對立,與寫詩同志的情,跨越時間。離散又相聚,在文字裡嘈絮,在對話裡寡語,始終相伴,寬容廣大如水的髮妻,崇敬孺慕的子女,情,跨越空間。當然還有落葉歸根、認祖尋宗的家國深情,那是牽絆詩人一生的命題。

 我從海上來,你有海上的珍奇太多了……
 迎人的編貝,媜人的晚雲
 和使我不敢輕易近航的珊瑚的礁區


海島,台灣。
我們皆是海的子民,在島上寫自己的小史。
而詩,假如你願意,正可以是這個時代的筆法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e35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